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简介
化学化工学院肇始于1958年成立的淮阴师范专科学校生化科,为我校最早建立的三个院系之一,1962年因学校撤销停办。1976年南京师范学院淮阴分院成立,设农业化学系,1978年调整为化学系。1979年淮阴师范专科学校重办,南京师范学院淮阴分院化学系遂改名为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1981年改为化学科,1987年又改称化学系。1997年淮阴师范专科学校与淮阴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淮阴师范学院,两校相关专业合并,成立淮阴师范学院化学系,2009年改为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现设有化学系、环境科学系、新能源材料系和化工系四个专业系科。
学院有教职工100余人,82人具有博士学位,20余人具有海外研学背景。教师中有教授28人,副教授31人,含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欧盟玛丽居里学者1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余人次,江苏省“双创人才”30余人,兼职博(硕)研究生导师20余人。学院柔性聘用国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杨大伟,江苏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鹤军,江苏视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人才及优秀中学教师40余人。
学院有化学(师范)、应用化学、环境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5个本科专业。化学(师范)专业通过国家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校“品牌”专业及校一流专业建设点。化学类专业(包括化学、应用化学与化学工程与工艺)是江苏省重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类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培育点。环境科学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为教育部首批增设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化工原理”入选江苏省一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为江苏省精品课程,学院曾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教育教学奖励20余项,编写出版教材、专著20余部。
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1230人左右、联合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0余人。面向化院学生设有“万香奖助学金”(万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捐助)、“艾缇克奖助学金”(苏州艾缇克药物化学有限公司捐助)和“化院教育发展基金”(校友捐助)等奖助学金。学院构建了“分层次、个性化”创新训练模式,本科生获批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实践创业训练计划每年40项左右,获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化学化工实验竞赛、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获每年60项以上,年均发表sci、ei收录等学术论文40篇左右、授权专利20项左右。已为社会培养中学化学教师和化学化工等专业人才近5000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毕业生研究生录取率已跃升至40%左右,学院连续多年荣获校“考研工作先进单位”。学院与兄弟高校联合培养化学、化学工程、材料与化工等专业博(硕)士研究生200余名,建有“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硕士点,立项建设“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点、学科教学(化学)专业硕士学位点及“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学院立足学科前沿和区域需求,以化学学科为核心,有机融合材料、环境、化工及生物等学科,建有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低维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环境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3省级科研平台,与生命科学学院等共建“现代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化学”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化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材料与化工”为校级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低维材料设计、性能及应用”和“生物基化学品绿色制造”(带头人:周守勇)两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仲慧)、“新型环境功能材料”(带头人:赵宜江)和“低维光电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带头人:张宇)两个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以及“基础化学实验”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徐继明)和“化工实验实践教学”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
学院实验中心面积达12000m2,分析测试中心拥有扫描电镜、核磁共振波谱仪,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等仪器设备价值4000余万元。“化学实验中心”是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工实践教育中心”是江苏省高校实践教育中心,建有新能源材料与低碳技术产业学院。
十三五期间,教师获各级各类研究课题资助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累计科研到款5000余万元。教师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ei收录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转化成果近60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科技奖励40余项。